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After the Gold Rush之于Neil Young,就如Blowin' in the Wind之于Bob Dylan,上世紀最為經典的民謠作品之一。之所以稱之為經典,一是因為經過了幾十載歲月的洗禮,這首歌在樂迷心中依然有著無法替代的地位,被在其熏陶下的一代又一代后繼者以傳唱為榮;其二是因為這首歌留給樂迷的除了老揚那充滿歲月積淀的滄桑歌嗓和柔腸琴音外,還有其感性的歌詞留給樂迷的無限遐想,而對其的解譯也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有人說歌詞所寫的三段體詩分別代表了過去,現在與未來;有人覺得"gold"是"drug"的代名詞,歌中所描繪的景象是偽君子似夢非夢的幻境,而這種暗喻在六七十年代其實很多見,Led Zeppelin的Stairway to Heaven中"...glitters is gold"和此處有異曲同工之妙;又有人說"Mother Nature"是老揚對于人類環境主題的呼吁,歌中描寫的"space ship"為對諾亞方舟的比喻;甚至還有人認為第二段出現的"burned out basement"是核戰后的慘象。99年Dolly Parton,Emmylou Harris和Linda Ronstadt強強聯合,欲翻唱這首歌時同樣出現了對歌詞的不解。無可奈何之時他們向歌詞的創作者,也就是老揚本人尋求幫助,以求解惑。得到的回答卻是:"Hell, I don't know. I just wrote it. It just depends on what I was taking at the time. I guess every verse has something different I'd taken." 確定的一點是,這首歌的誕生緣自于一部電影藍本。雖然電影最后胎死腹中,而老揚為這部電影譜寫的同名歌曲卻成為了永恒??梢娺@首歌的創作意念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背景基礎的。所以老揚的這番不確定的回答意味著給歌者和聽者留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權利去賦予歌本身自己的理解和定義。
自己先先后后聽了不下5個版本,每個版本都在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于是就產生了一種沖動,試圖聽遍所有的翻唱或純樂版本。雖然花費了不少代價,但找到了許多值得一聽值得收藏的作品。我把自己最喜歡的以及最為經典的18首翻唱作品,并以老揚的原作和現場首尾呼應作了張合輯,可以算是Tribute專輯。20個版本,廿種風情。演繹方式包括純人聲和器樂,涉及了流行搖滾,鄉村民謠,跨界新世紀凱爾特幾種風格。而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更是奠定了這張合輯的收藏品質:加拿大民謠女伶k.d.lang,希臘國寶歌后Nana,德國流行名團Nena,英國人聲合唱團The King's Singers,英倫名團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美國鄉村大姐大Dolly Parton和Emmylou Harris,三棲天后Linda Ronstadt,才女歌手Tori Amos和Natalie Merchant,New Age吉他大師Michael Hedges,Celtic吉他演奏家William Coulter和迷幻搖滾樂隊The Flaming Lips等等。每首翻唱都是歌者對這充滿神秘的歌詞的重新詮釋,相信你一定能在其中找到觸動你心弦的那種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錄制于現場的版本或是因其年代久遠(Nana的版本錄制于70年代英國BBC現場)抑或是未收錄于任何專輯(Tori Amos的版本錄制于03年WXPN電臺的World Cafe現場),而彌顯珍貴;隨著翻唱者所處的不同時代,歌詞也發生了細微的變化;Dolly Parton的版本里,在經過Neil Young的同意后,"I felt like getting high"被改成了"I felt like I could cry",而"In the 1970's"則被改為"In the 20th century",此舉之后受到效仿,在Celtic風格的Mick McAuley & Winifred Horan的版本里也有出現,而在Tori Amos的Live版本中更是被應景地改為"In the 2003"。此外老揚在自己的Live版本中把原來2分鐘處的圓號獨奏改用了更為隨性的口琴獨奏,頗有一種流浪滄桑的氣質。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