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最原始的版本,是1973年在巴黎的一出舞臺劇<La Cage Aux Folles>,以此為名頗有揶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1945年原型<La Cage Aux Rossignols>的意味,由于它的極度熱賣(演出超過1800場,觀眾人次超過一百萬人),1978年再由法國導演改拍成同名電影,并延續第一集的故事陸續出了電影版的第二集和第三集。當年,以一個前衛題材的愛情溫馨電影要拍成三部曲在我看來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想想現在的三部曲電影,是星際大戰、神鬼奇航耶拜托!雖然<La Cage Aux Folles>的二三集在劇情轉為較低階的娛樂之下,在IMDB中所獲得的評價不高,仍然不影響正宗第一集成為至今同志電影圈的經典之一。
音樂劇的<La Cage Aux Folles>就是在這個強力的票房后盾之下,于1983年在百老匯首演,并刷下當年的六項托尼獎(out of 9 nominations),并成為80年代百老匯當中少數榮登「1000場俱樂部」的演出。
故事發生在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的St. Tropez 小鎮中,一間名為<La Cage Aux Folles>的夜總會。這是一間專門表演猛男變裝皇后秀的夜總會,變裝歌舞團的團名就叫Les Cagelles。夜總會長久以來生意還過得去,舊雨新知們三不五時會去捧場,老板Georges 跟他的同志伴侶Albin 就像一般夫妻一樣,過著拌嘴吵架又幸??鞓返男∩?。一天,Georges 的兒子Jean-Michel 突然回家來告訴他老爸一個驚訝的消息,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他們決定要共度一生,他們訂婚了!女孩的父母親即將在幾天后前來拜訪,一切都很突然,而且最慘的是,對方的父親是極右派政黨「傳統家庭與道德黨」的黨魁,如果被他發現他女婿家竟然是個開夜總會的同志家庭,一切就完蛋了!于是夜總會和家中都開始了一陣兵荒馬亂的掩飾,同時,Jean-Michel 要求他「媽媽」 Albin 為了他的訂婚期末考而躲起來消失一陣子,這令含辛茹苦從小拉拔Jean-Michel 長大、將他視如己出的Albin 情何以堪。隔天,Georges 決定成全兒子,并且花了一番功夫才說服Albin 假扮成「艾爾叔叔」,Albin 在萬般別扭之下重新學習如何「當個男子漢」,為了寶貝兒子的幸?;沓鋈チ?。然而,就在對方父母到達之前,Jean-Michel 的生母臨時無法現身,眼看一切努力就要破功的時候,Albin 又跳了出來,戴上假發、轉換角色,以他最擅長的變裝皇后技巧,「假扮」成Jean-Michel 的母親而又化解了一次危機。就在這次的訂婚期末考即將于低空及格,兩家人在高級餐廳用餐、餐后也和樂融融地唱歌跳舞時,Albin 過于激動,假發被自己扯了下來,身分曝光,一切努力灰飛煙滅。
事跡敗露之后,對方父母嚴厲地逼迫女兒離開Jean-Micheel 永不再見面,女兒也很震驚,但仍深愛Jean-Michel 而愿意接受他和他家庭背景的一切。 Jean-Michel 這時深深體會到Albin 為了他所作的付出和犧牲,也接受和認同了自己的同志家庭背景。在此同時,大批媒體來到夜總會,搶著報導「傳統家庭與道德黨」黨魁出沒夜總會的八卦,迫使黨魁在不得已之下,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避開媒體從后門遁逃,并默認了女兒的婚姻。一切圓滿結束!
這個故事包含了最基本、最制式的原型劇本架構,以同志家庭和傳統道德刻劃鮮明的角色沖突(Protagonist-Antagonist Opposition),再利用超老梗的「訂婚」來創造出理所當然的連結(Binding ),最后再以觀眾先知(Audience Clairvoyance)來預謀一個一定會爆炸的高潮,結局也不免俗地來個歡喜圓滿。然而,這個看似陳腔濫調的故事,其實根本就是在反串。對,不只故事中的角色在反串,故事本身的價值也在反串。
乍看之下,整個故事的歡樂左派風格,用娛樂的手法讓觀眾對同志、變裝皇后等議題進行思考,用溫馨搞笑的方式逐漸打破一般人對同志的成見和排斥。表面上似乎是諷刺「傳統教條」、歌頌「新型態家庭」,然而實際上仍然回歸到「溝通」、「體貼」、「原諒」、「愛」這些亙古不變的家庭核心價值。若把主要角色性別全部抽離,整出劇基本上還是都能成立,男男、男女、女男、女女,臺詞都沒有性別,歌曲也都沒有性別,因為不論家庭的性別組成為何,核心價值都是一樣的。
因此雖然本劇主打同志議題,并成功帶出性別、非性別自我認同的討論,但同志并不是重點,重點還是傳統價值。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