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十七》,結論不設
若不是“聽說”過17歲,又有誰“知道”17歲。
在大多數人那里,17歲是一段已然匆匆逝去卻被重新標注出來的“青春”。
似乎我們的17歲都同享著同樣的形容詞:懵懂,朦朧,沖動,真誠……
涂議嘉的青春可謂譜滿了音樂,但自16歲相遇了好歌曲和制作人劉歡老師,
過去一年多的節奏就變得分外密集與強烈。
從發行第一張EP到單曲再到專輯,涂議嘉想的是可以為自己的青春做一個總結。
卻發現人生的節點從不是一個平面,17歲的時刻壓縮了17年的時空演變。
回頭重新創作多年來積累的作品精選,她感受的是青春迅捷流動的變化與矛盾的神秘和諧。
為何當初的孤獨在此刻顯得溫暖,為何黑暗的詞句潛伏著強烈的熱情,我的天使是否已停止哭泣,窗前的銀杏樹又長多了幾寸,而我的蒲公英如今又在哪里扎根。
《十七》是過去與現在,記憶與未來同時存在的聲音。
《十七》是同一個體成長中的溝通和否定,碰撞與結合,爭斗與妥協。
《十七》是刺眼又溫暖的光芒,也是人生潛藏于曖昧中的真相。
涂議嘉的17歲,可以總結,卻不設結論。
用音樂再次長大
雖說在成長中涂議嘉曾質疑過魔法的存在,但這張專輯的制作過程卻像極了一個沒有遺憾的童話。
有多少人能夠在自己最美年華的路途上重新走一次。涂議嘉做到了。
而再次拜訪17年青春光陰時,延路風景單純到只剩下她最愛的音樂。
她拾起那些稍顯稚嫩卻真誠,閃耀著天才光輝的作品和情緒,
這段歷程不僅僅是對歌曲的二度創造,
更是對生命核心的再次探訪。
制作人劉歡老師帶領的強大制作團隊,以及陪伴涂議嘉走了“回頭路”的親人和朋友,
都迅速意識到了她本人花了17年才逐漸清晰的問題,
她是為音樂而生,她會為音樂成長,
音樂將是她青春和人生的唯一答案。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