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對于奧立佛.香提這位德國傳奇音樂人,大家也一定非常了解了!在這里就不做關于他個人的介紹了。
Oliver Shanti的這一作品封面俱以佛為畫面主題,讓人聯想到平心靜氣、修身養性的音樂。里面音樂都是國樂,有的是以民族音樂改編的。本人當時聽第一首時,頓時被優美的旋律深深吸引。后來我再聽風潮的“花樂”系列時,發現《雪梅》中的“綠娉梅”那首就與本緝的第一首完全一致,難不成是Oliver Shanti抄的?
佛教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與中國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終形成中國化的佛教。佛曲隨佛教傳入中國后,也經歷了大體相同的過程。中國佛教音樂史大致可分為四個階級: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階段;二、自東晉至齊梁的華北及多樣化階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階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階段。唐代,佛曲大盛,俗講風行,朝庭耽于佛曲,百姓則把廟會視為最重要的娛樂場所。無論寺院、宮庭、民間、佛教音樂都達到了鼎盛時期。在寺院內,凈土宗的流行為佛曲的傳播與宗教活動中音樂的大量使用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條件。
我想大家一定對中國的佛教音樂有了理性的認識,而并非Oliver Shanti此所謂佛教音樂。從音樂本身而言,一個地道的外國人演繹地道的中國民族音樂,到如此程度實在讓身為國人的我贊嘆不已。如果仔細聽,大家不難發現,其音樂充斥了許多現代的音樂元素,也就是所謂的新世紀音樂,這種柔和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對傳統音樂的發揚。音樂極力營造的神秘氛圍的確使人怡然自得,心平氣和,但是跟真正的佛教音樂相比,它缺少了一種博大寬仁的佛的精髓,然而其音樂可聽性、通俗性是值得肯定的。這也使我陷入了思考,為了能使傳統易于接受,這種商業化運作的音樂制作形式與佛的普渡眾生不正相和嗎。無論其音樂傳達的何種訊息,但它緊貼愛樂人的心,在精神的交流中與我們溝通、共融。當然以上只是我的一點拙見,還是推薦大家用心去傾聽,因為這一音樂,的確可以稱的上是外國人演繹的中國音樂的精品。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