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巴利Pqli是古代印度一種語言,是佛陀時代摩揭陀國(中印度之古國。為佛陀住世時十六大國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地區,即今日比哈州南部,以巴特那(Patna,即華氏城)及伽耶為其中心。)一帶的大眾語。據說佛就是用這種語言說法的,所以弟子們也用這種語言記誦他的經教。巴利語雖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經而保存了下來,是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方的佛教圣典及其注疏等所用的語言。屬印歐語系,是印度中期雅利安語中,初期地方語(Prakrit)之一。巴利(Pa^li),原是‘線’、‘規范’的意思,后轉用為圣典的稱謂。如覺音將根本圣典經律論三藏稱為‘巴利’,而稱三藏之注釋為‘義疏’。及至近代,始將三藏及注疏所用的語言稱為巴利語。原來的巴利文字母已經不存在,現在緬甸、柬埔寨、泰國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們本國字母記錄的。最近印度也正在從事用印地文字母記錄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巴利語與梵語屬于同一語系,二者之語匯有五分之二同形;但巴利語在音韻及文法方面較簡略,而且沒有表記巴利語的特定文字,系使用各國的文字書寫。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