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現在流行聽什么樣的音樂?什么樣的歌曲會紅?什么樣的藝人會紅?對于一個做唱片的人來說,這大概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了?,F在是什么樣的市場?現在聽眾的口味到底是怎樣?沒有人能說得清楚。究竟是什么事情讓這個市場變得如此捉摸不定?
以前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一直過度追求著洋化,過度模仿,以至不倫不類。八十年代的香港樂壇全部都翻唱日本和歐美,填上粵語歌詞,歌星搔手弄姿擺個pose,一張專輯不小心就能賣個白金。慢慢的,翻唱英文歌也沒有了市場,原創終于上了臺面,內地音樂開始了產業化。九十年代絕對算得上是內地流行音樂最黃金的年代,那時候的歌手真是“扔”出去一個“火”一個,頭一天出來一首新歌,大家都會奔走相告,第二天老少婦孺們就都開始哼著這首歌了。當時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一切都不一樣了,也許馮大師的電影《大腕》里的那句“審美疲勞”最能表明生活在這個年代的人的心聲——實在太多了,新人太多了,新歌太多了,該聽什么,什么好聽,早就不知道了,而且在這個早就沒有新聞規則了的世界里,什么事情經過網絡一忽悠都要變味。出來一個算“火”的名字,跟風的人就一群,似乎一切都是緣于那2002年的第一場雪。記得在那不久以前,不管大街小巷,大小商場,大街小巷,肉菜市場,酒家桑拿,還都充斥著阿杜沙啞的嗓音,當所有的男歌手都準備開始走滄桑沙啞路線的時候,這場雪又帶來了N個來自不同地域的刀郎,都爭相的注冊“刀郎”這個名字。唱片公司老板們開始追逐著做自己的刀郎,不管合適不合適,甚至還想做女刀郎,可最終能讓所有人記住的,還是那個一直戴著有沿帽的“披著羊皮的”的郎。
原創音樂人蕭全一直以來都寫自己喜歡的歌曲,做自己能把握得最好的風格,不管流行不流行,只要是用心去做的,就是好音樂。我沒見過新疆的雪,所以我做不了刀郎。
我不是預言家,所以不了解接下來的流行。但是與其跟風,為何不創造一種能讓別人跟風的時尚呢,模仿永遠成不了大器,做第二就永遠成不了第一,我不是跟屁蟲,所以,我不會跟著流行的腳步,但是我能給歌迷和聽眾的,就是我最愛的音樂。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