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由人類的各種情緒中,激情是最隱藏的一種。它只在瞬間爆發,卻像火山一樣,需要地殼巖漿的萬年涌動。
我聽到的第一張完整意義上的蔡琴專輯是她1984年的《此情可待》,那是一張可以穿透地殼巖層、把你積蓄多年的生命能量引發出來的唱片。制作人吳楚楚是臺灣校園民歌浪潮的中堅分子之一,1980年代初組建了飛碟唱片。在那張專輯里,他們嘗試用歌聲詮釋“情”的多樣性,中文流行音樂開始形成唱片制作的概念。我們還可以在詞曲作者的名單中看到一些才華橫溢的名字:陳志遠、慎芝、陳克華、梁弘志、曹俊鴻,以及——李宗盛。17年前,這些人還被命名為“新人”,他們為蔡琴這個獨特的女人寫下了溫柔的滋味。
與“寶島情歌”時代的蔡琴比較,這張專輯中的蔡琴保留了聲音的外衣,她的聲音依然沉靜,有著沉入海底的深廣,但是,舞動的美感開始飄揚在韻律間。臺灣新一代音樂人給蔡琴提供了重新為自己的聲音著色的可能?!队吐椴俗选烦鲎岳钭谑⒌氖止P,向工業文明過渡時期的艱辛無奈被描摹得淋漓盡致;《蝶衣》則帶有時代變遷中的滄桑感,吳楚楚對中國小調進行了改良處理,滑音的流暢美感在蔡琴的唇間流動出一個女子的柔情萬種;《最后一夜》是中文情歌中的典范,也只有蔡琴這樣的歌手才能把陳志遠和慎芝珠聯壁合的詞曲搭配表現得如此充分而酣暢,于平靜中勃發生命的體驗。我們經歷的不同情感在一個交匯點水乳交融、肆意流淌。所有的影像在這個女子的聲音中都逐一顯現出它本來的刺眼紅色,于是我們默然流出眼淚。
那專輯的文案形容蔡琴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和你在街上遇見的萬千女子一樣平常,可是當她站在舞臺的聚光燈下開口唱出第一個音符的時候,一切都不同了。
蔡琴就是這樣平凡卻又奇異的音樂女子,她可以用聲音讓你沉浮于靜謐和涌動之間,她可以讓你在追憶似水年華的黑白片放映后,為自己的生命里程涂上紅色激情。
蔡琴的音樂激情是在1980年代發生蛻變的,從《此情可待》開始,她把自己的黑白聲音升華為紅色沖擊,在后來的《人生就是戲》、《時間的河》、《傷心小站》、《談心》等專輯中,這紅色一直在蔓延,在她的歌聲里,我們甚至可以觸摸到那種紅色。
當時飛碟唱片的老板吳楚楚親自制作的這張專輯一直以來都被人叫做《最后一夜》,而定名為“此情可待”主要是為了強調專輯中對成年女子心情的描繪。有梁弘志、曹俊鴻、李宗盛等多位名家參與了歌曲的創作,而以低沉而優雅的嗓音一枝獨秀的蔡琴在專輯中也有極佳的演繹,是她個人的演唱生涯在《出塞曲》之后達到的又一個高峰。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