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新歌叫《廬山》。首先說一下,這不是旅游推廣曲,廬山理論上是不需要這種營銷的,就算要營銷,也輪不到我。 我就是真的很愛廬山,我覺得我身體,或靈魂的一部分,從萬古之前,就早已是屬于這里的了。 所以在我再此提筆,準備再寫一篇自吹自擂的小作文時,有些不知所措了:與廬山這兩個字的分量相比,我的音樂,具體來說是為這座山創作的音樂,匆忙得像一陣山谷的風,輕薄得如一片山頂的云。我只是這漫長歲月里偶爾經過的旅人,廬山只懶散地喚了我一聲,我便虔誠地倚賴在了這里。廬山聽過了幾千年的贊美,在如今這浮世,我只愿這座山依然能相信我由衷的表白,就好了。 所以就不吹了,把我腦海中這首MV的設想跟大家匯報一下吧,估計拍不了,大家可以跟著歌曲,自己腦補一下畫面。當然,你若就在那山上,最好! 第一場 全景/日外街頭 春天,在廬山別墅群綠意盎然的街上,一對情侶說笑著走向我們,從他們的裝扮,我們能判斷當時應該是80年代。春光正好,男孩兒有些害羞,女孩兒是歡喜的,但步子走的快,像有急事。 第二場 全景/日外影院門口 鏡頭不切,跟隨劃過鏡頭的情侶來到廬山戀電影院門口,這座古老的建筑本身是座教堂,之后改為電影院,因為當年《廬山戀》電影的熱播,更名為了廬山戀電影院,時至今日,依然每天播放《廬山戀》電影。女孩兒拉著男孩兒穿梭在人群,有些擁擠,和大家一樣,這對情侶也是來看電影的,他們找約好的人拿票,女孩兒興奮的想進去,男孩兒傻傻的定在原地,害羞的拿出一朵正值花期的廬山牡丹。女孩兒幸福的笑著,接過牡丹,也有些羞澀的牽著男孩兒走進影院。 第三場 中景/電影院 鏡頭不切,跟隨兩人走進影院,劃過畫面的人群慢慢平靜下來,參考電影《羅馬》在影院內部的景別,兩人的背影置于畫左,只有微弱的輪廓光,遠景是虛焦的《廬山戀》電影畫面。接下來會是漫長的一組固定機位,沒有剪切的鏡頭,記錄只有剪影效果的背影傳遞的故事,女孩兒會聞著牡丹,與男孩兒說笑,男孩兒會去拿來零食兩人食用,有的觀眾會離開,又有新的觀眾再進來。男孩兒女孩兒會爭吵,也會冷靜之后抽泣著擁抱,他們為了什么事情在慶祝,而其他遠景的觀眾會偶爾爭執,之前彌漫在影院里的煙霧會慢慢消失,遠景本來擁擠的座位,在一點點變的空蕩,這過程中,本來說說笑笑的男孩兒女孩兒逐漸沉默下來,男孩兒會看著她,倒些熱水給她,手機接到了誰的信息,兩人更深的沉默,女孩兒靠在男孩兒的肩膀,像是睡了,遠景的觀眾,變的多了起來。 第四場 中景/電影院 遠景的電影已經演完,鏡頭不切,逆著散場的人群,鏡頭轉向了男孩兒的正面,環境光之下,曾經的一對情侶,只剩下了他,而他,也已經是垂暮之年的老者了,他欣慰的鼓掌,不在乎身旁散場觀眾的反應,我們不知道這樣的鼓掌是他人生的第幾次,也不知道這樣一個人的《廬山戀》又已經是第幾次,老人身旁的座位上空著,卻有一朵牡丹花,老人輕輕拿起那嬌艷的牡丹,起身離開。 第五場 全景/日外影院門口 鏡頭跟隨老者走出影院,期間鏡頭不剪切,室外的廬山已是銀裝素裹,黃昏的影院門口,電影的燈牌已是如今的模樣,老者走在冬日的廬山,除了春光的消散,一如開場的模樣。他微笑看著身旁開心的拍照記錄美景的游客,小心的把牡丹放進大衣內側的口袋。 第六場 中景,全景/日外街頭 鏡頭不剪切,跟隨老者的視線,我們看到一對情侶從遠處走來,老者有些恍惚:除了衣服和裝扮,這兩個青年,不就是當年的他們嗎...老者目送著他們,舍不得少看一眼,直至兩人走進了廬山戀電影院。鏡頭回到老者正面,他深情的看了一眼大衣內側的口袋,沒有眼淚,沒有憂傷,只是靜靜地,獨自走進了冬日廬山的黃昏。 這個作品會使用假一鏡到底的方式,不間斷的,不過分渲染的講述完整個故事。我們總會離開,而廬山一直靜靜地佇立在那里,這是很悲傷的事嗎?至少我不覺得,我曾看過廬山最靜謐的一面,也注定會在未來的生命中,頻繁與其交錯。她不會嫌棄我的贊美無人問津,因為畢竟太多偉大的藝術家對她詠嘆了幾千年。我信她一定會待我周全,而不論我碌碌無為或道貌岸然,因為那畢竟是比銀河系還永恒的廬山。 就這些吧,這也許是吹噓的一種好的方式,畢竟假如每次都吹的挺好,結果卻毫無波瀾,真的是挺難過的事。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