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Filippa Giordano是近年來出名的女歌手,走“跨界”路線。我對跨界風格素無鮮明意見,偶然聽了她的2002年專輯“il rosso amore”之后,感想良多。
這張專輯首先吸引我的并非Filippa Giordano之名(之前對她一無所知),而是她在CD封面上的形象:清麗可人,較熟悉的Maria Callas、Cecilia Bartoli專輯造型多了一分媚,比起一般的流行歌手又添了一分雅。隨后聆聽感覺的變化則出乎意料:第一首歌響起的開頭,讓我禁不住稱奇,心里喝了一聲彩,可是接下來感覺就大不如前,繼而急轉直下,待到一曲聽罷,情緒已經十分勉強了。并不是說Filippa Giordano的嗓音如何之差——她的聲音自有可取之處——然而,帶出的整體音樂效果,卻像是感冒了捂住鼻子,順不過氣兒來,忸忸怩怩的樣子讓人覺得頗為不爽,又如隔靴搔癢,無論歌手如何賣力卻始終達不到追求的頂點。
這樣堆砌式的溢美之辭是我向來厭惡的,但也提醒了我不可急于下結論,于是又聽了一遍。平心而論,聽過第二遍后我對歌曲的風格和Filippa Giordano的演唱方式仍然沒有產生好感,但一番沉思卻使我的疑惑有了解答。
仔細琢磨這段樂評,不由得感嘆它寫得實在微妙。雖是針對Filippa Giordano的首張同名專輯而寫,但我覺得它的吹捧意圖在“il rosso amore”中依然適用。作者不厭其煩地運用排比,將Giordano的嗓音效果與古典、爵士、民謠、節奏藍調、Pop諸多領域的代表女歌手加以類比,既是對Giordano嗓音的粉飾,也是她本人演繹歌曲企圖心的一個注解。
在樂評作者拿來與Giordano進行類比的女歌手中,我聽過娜娜-莫斯柯麗(Nana)、瑪麗亞-凱瑞(Mariah)和賽琳-迪昂(Celine)三人的不少作品,其他幾位不熟悉。在Giordano的歌聲中,我不僅沒有覺出與她們相似的任何痕跡,甚至認為,在對音樂的把握與表現力方面,與這三人相比她相差甚遠。除了Nana的演唱范圍較為寬廣,Mariah和Celine二人則是鮮明的流行樂歌手,演唱方式、歌曲風格與古典絕無關聯,但是相同地,她們能夠恰當、自如地運用自己的獨特嗓音,演繹出眾,其風格也是獨樹一幟的。Nana的清新脫俗、Mariah的恣意癡纏、Celine的高亢淋漓,無論聽者是否欣賞流行樂,這些都是可以肯定的。
美聲我聽得極少,亦不懂演唱技巧。不過,從前我曾有兩次難忘的經歷,被卡雷列斯和瑪麗亞?卡拉斯飽含深情的歌聲深深打動過。無論技巧多高,在聽者的耳朵里只有感情的表達是否真切、得當。在我看來,古典聲樂與西洋話劇和中國戲曲有相似之處,假中求真,以富于戲劇性的夸張方式來實現真切平實的感情表達。真假之間的度要拿捏得當,過于夸張則造作不堪,太平淡了又會失去戲劇效果。而流行歌曲相對來說更追求一種生活化的效果,以平易動人,它也沒有虛構的場景作為背景襯托,不具有宏大的氣勢。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