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1、2序曲與第三幕前奏曲《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瓦格納的《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被譽為是西洋歌劇創作的巔峰,是人類為愛情而譜寫的最偉大音樂著作。德國偉大作曲家理查斯特勞斯曾經說“貓聽了《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會死。石頭因為恐懼《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那些猙獰和弦而變成炒雞蛋!”
3瓦爾特獲獎歌 《紐倫堡名歌手》
瓦格納在瑞士居住期間創作了《紐倫堡名歌手》,可能是因為瑞士無限美好的山水人情給了瓦格納非同一般的心靈安慰,這是瓦格納唯一一部非神話的、根據一個原創民間故事改編的人物歌劇。
4 進行曲 《唐豪瑟》
這首簡單的合唱曲界定了一個完全嶄新的音樂風格,一首對歷史的演變有著極其微妙影響的音樂作品。這是西洋歌劇史上第一次有作曲家用女聲合唱表現某種齊步行軍般的進行曲音樂,而第三帝國元首希特勒在這種女聲踏步歌聲中迷幻到了古希臘人宣揚的Androgyne,一種陰陽兩性結合的完美英雄形象。音樂是無辜的,但當它被邪惡政治權力利用就會變成一把無形的利器。
5 朝圣者合唱 《唐豪瑟》
朝圣者合唱是瓦格納歌劇《唐豪瑟》中由上百名男聲合唱呈現信徒們在艱難的朝圣路途中用歌唱和信仰維持生命之火的壯麗一幕。其主題更為歌劇的序曲所用,《唐豪瑟》的序曲是瓦格納創作這部歌劇時最后譜寫的。偉大的法國印象派大師Paul Cezanne在1868年有一幅名為“唐豪瑟序曲”的油畫,可見該曲影響之大。
6 引子與祈禱 《黎恩濟》
瓦格納早期歌劇。1906年一位來自維也納學習繪畫的十七歲青年看演出,此人幾十年后對瓦格納兒媳說,“In jener Stunde begann es! ” 一切都是從那一刻開始的!劇情敘述中世紀意大利一位出身平民的民族英雄故事,由大提琴演奏的這段祈禱中洋溢著為民報國的豪情壯志。希特勒對《黎恩濟》的熱愛使他1939年五十歲生日時收到友人贈送《黎恩濟》歌劇總譜手稿,希特勒一直把它帶在身邊,直至最后自殺的柏林防空洞。所以這是唯一一部遺失手稿的瓦格納歌劇。
7 盛大的樂曲 《羅恩格林》
瓦格納的《羅恩格林》給后人留下許多典故,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婚禮進行曲”以及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受此劇主角「天鵝騎士」鼓舞而建造的天鵝城堡。敬請聆聽此曲最后幾個小節的“婚禮進行曲”之創作靈感源泉!
8 第三幕前奏曲 《羅恩格林》
瓦格納1850年首演的《羅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是世界各大音樂舞臺上非常受人歡迎的瓦格納經典之作,在這首短暫精悍的前奏曲中有一段出人意料的音樂展現。瓦格納一直以排斥和蔑視猶太血統出身的另一位作曲家門德爾松而飽受爭議,然而在這首前奏曲的中間段突然出現極具門德爾松創作風格的和聲與節奏,剎那間我們恍惚聽到門德爾松1827年的《仲夏夜之夢》,這種“幻覺”絕非偶然,瓦格納對門德爾松創作藝術的敬仰有意無意地滲透進了他自己的寫作沖動,在這一剎那我們演奏者有一種類似近乎詭異的快感。
9 隨想曲 《帕西法爾》
瓦格納最后一部歌劇。作曲家雷格曾經說:“我聽完《帕西法爾》哭了兩個禮拜,然后成為了一位音樂家”。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