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中後期,尾崎豐作為“十代”(10歲至19歲年齡段)人的精神領袖一躍成為日本歌壇巨星。所以,「一個時代的歌唱者」這稱號對尾崎豐來說是再也合適不過了。 在他嶄露頭角的80年代,日本校園暴力泛濫,物質生活的充裕并未使學生的精神生活得到豐富和滿足,陳舊過時的教育政策使“十代”人在精神上十分空虛,叛逆的情緒在滋生和蔓延。尾崎豐生長在這種環境中,他很快對這種現狀作出了反應,向成人世界發起了大膽的挑戰,他抽煙喝酒整天胡鬧。他將這種體驗加上動聽的旋律或是激烈的搖滾節奏真實地唱了出來,那些直抒心中困惑的歌曲一下子贏得了同齡年輕人的共鳴。 1984年6月,18歲的尾崎豐在東京日比谷公園舉行的反核音樂會上演出時,從6米高的舞臺照明燈鋼架上縱身跳下,摔斷了雙腿仍繼續演唱。所有人對他臉上忍住劇痛的表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日本各大傳媒紛紛對此作了報導,驚嘆:「尾崎豐看上去很厲害??!」這是所有關於尾崎豐的“神話”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故事。
尾崎豐被視為日本“十代”年輕人的反叛偶像和代言人,而他自己對這一身份也很在乎。但人總是要長大的,他不可能一直都高唱反映校園生活的歌曲,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其他的追求,但尾崎豐卻不容許自己有任何的改變。他一邊高喊著:「我不想這樣長大」,一邊艱難地走在自己充滿矛盾的人生之路上。他開始依賴麻醉藥品,試圖逃避內心世界的矛盾痛苦。
尾崎豐在十七歲時就參加了cbs sony 唱片公司的甄試,當時他自己所錄制的試聽帶,就讓人有一種既新鮮又暴亂的感覺,深深的感動人心,好像他把自己的憤怒、煩惱、痛苦寄托在歌曲中 。甄試會後沒多久,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被sony錄取簽約,在1983年12月就推出了單曲《15之夜》、大碟《十七歲的地圖》而出道 。
在搖滾界中,有許多的人才,但卻沒有一個可以取代他的地位,因為他不是佐野元春型,也不是矢澤永吉型,從一出道開始,他就是尾崎豐。記得他的第一次現場演唱會,也是座無虛席,大家都因他的表現而為之瘋狂。他的每一首歌都彷佛替年輕人道出了他們的心聲,因此有很多年輕人都奉他為英雄,他接受記者訪問時曾如此說:我會為了想聽我的音樂的人們繼續我的創作,我相信我的感性與靈感,所以我會繼續的加油,感動更多人的心。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尾崎給人的感覺是不良的,但這也是他對自己的人生太嚴格的緣故,所以他才敢向一些危險的事物挑戰 。
就在繼續挑戰的生涯旅程中,他突然的遠離了大家。1992年4月30日在東京護國寺舉行了尾崎豐的告別式,當天中午11點的時候,會場已經聚集了2萬2千多人了。雖然下著雨,但很多歌迷們連雨傘都沒撐,望著會場內尾崎的遺像流淚。會場中不斷播放著尾崎的名曲,很多歌迷們一直站在遺像面前不愿離去,而且出現了好幾次歌迷們大合唱的情形。護國寺的人群一直沒有減少,直到下午4點過后還繼續著告別式。有很多學生、上班族都請了假,特地搭乘新干線前來。當天到場的人估計超過4萬人。下午2點半,當遺體放入棺材要抬上靈車時,有些歌迷們失去了控制,追著靈車大喊“不要走,不要走”,場面不禁使人心酸。最后尾崎豐的夫人繁美要離開會場時向大家說道:“雖然尾崎已經消失在大家的眼前了,但只要大家依然深愛著他曾經給各位心靈有所支持的作品,相信他會永遠活在大家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