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細細的紅線》是緊緊追隨前一年John Williams的《拯救大兵瑞恩》的一部作品,比起《拯救》那種榮耀犧牲的美國精神,《紅線》顯得更為低沉、壓抑和昏暗。按照導演的要求,擅長使用合成配樂的Hans Zimmer這次幾乎沒有怎么使用電子音效,而是用傳統管弦樂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段。另一點和《拯救》類似的是,兩者都沒有明顯的主旋律或者代表曲目,這種特意的“抽象”風格使得作品在聽過一次后很難給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實際上兩部作品都非常的精彩,而且高度服務于電影,以至于脫離電影單獨聆聽時欣賞性會打一些折扣,尤其是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電影。
Zimmer的這部作品以弦樂為主要表現手段,管樂僅僅是作為零星的點綴出現,這很好的展現了影片昏暗、悲慘的主題。開篇的就是超重的低音提琴的合奏,幾乎沒有什么旋律,只是聲音在加強在延伸,暗示了隨后險惡的戰事。第4曲轉而以高調的大提琴撥弦緩慢、痛苦的跳躍。第6曲則用強烈低沉的日本太鼓配以凄涼的長笛帶來無盡的絕望。電子音效最明顯的是第3曲,同時也是最具HZ標志風格我最喜歡的一曲,優美纏綿的低音弦樂加上隱約可見的短促的合成樂,逐漸加強到氣勢最高潮,然后轉為高音弦樂加木管樂器終結,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第2曲中怪異的男和聲和悠揚的鐘聲相得益彰,讓我感覺到一絲禪的味道。第5曲是John Powell作品,描繪了一種孤獨的心境,非常好的融入了整部配樂,我一開始都沒有聽出來這是另一個人的手筆。相比之下Francesco Lupica的第11曲好像使用了大量的合成音效,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這部作品唯一的不足大概就是意圖不明,雖然很好的體現了人性的黑暗這一“反英雄”主題,不過我們依然很難聆聽出樂曲具體的意向,顯得有點散。
Hans Zimmer憑借這部作品以及《埃及王子》獲得了1998年(71屆)奧斯卡的兩個原聲獎項提名,而他在本作中的經驗也為日后《角斗士》的大放異彩打下了基礎。不管從編曲結構到情緒渲染這都是他很棒的一部作品,其實比起我在這里費盡唇舌,不如你看一遍電影更能體會到這部作品的精妙之處。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