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原是意大利的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記述十四世紀在意大利東北部一座小城維洛那發生的一個悲劇性事件。蒙太古家的羅密歐與凱普萊特家的朱麗葉 真心相愛,愛情的力量使這一對情人敢于不顧他們兩家勢不兩立的宿仇,在神父勞侖斯的幫助下秘密成婚。但是由于中世紀的偏見,他們還是無辜地犧牲了生命,只 是他們在棺材里終于消除了這兩大家族的年代湮遠的血仇。柴科夫斯基的這首幻想序曲,像莎士比亞的戲劇一樣深刻地贊頌了人的愛情的美和忠實,嚴峻 地批判了作品主人公所處的社會環境之殘酷無情;作品對勞侖斯神 父的形象、兩大家族的世仇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愛情的描繪, 通過不同性質的音樂主題的對置和沖突,體現出莎士比亞的悲劇的中心思想。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采用奏鳴曲形式寫成,帶有一段相 當擴展的引子和尾聲。整個樂曲建立在三個主題的發展之上,分別再現戲劇中的重要內容:神父(引子)、宿仇(第一主題)和愛情(第二主題);這三個主題在各自的發展中都有多方面的變化(特別是引子的主題),同時又相互協作,緊相配合,共同體現整個作品總的構思
樂曲從慢速度的引子開始。這是一支緩慢但寬廣地展示的旋律,先由單簧管和大管奏出,它的色澤陰暗,四部和聲的表達方式與平穩刻板的進行,十分接近于古老的圣詠的特點,這就是穿上修道士法衣的人道主義思想家——勞侖斯神父的寫照,從引子進入呈示部的過渡中,音響漸次增強,可以預感到一場災難就將來臨了。呈示部有兩個形成對比的主題,象征著死與生、仇恨與愛情之間的悲劇性沖突。第一主題在整個樂曲中具有最緊張的戲劇性,同時也最富有畫面性,它容易使人聯想到那陰暗、殘酷的現實——想到維洛那街頭時常無緣無故發生的械斗和廝殺,想到蒙太古同凱普萊特兩家的重重血仇。不多久,可怕的喊叫和廝殺聲過去了,小城恢復了它原有的平靜。這時候,一個全新的主題由中提琴(加弱音器)和英國管極富表情地奏出,這就是代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崇高愛情的主題,它所體現的是“愛情的溫柔和甜蜜”,即以抒情感人的形象揭示出人的感情世界。柴科夫斯基在廣泛發展這個如 歌的第二主題時,除了深化其中的情緒并豐富它的心理內容之外,還為這一抒情體驗的表述安排一個像夜晚那樣寂靜的背景;這就是作為愛情主題的補充的另一支旋律,由帶弱音器的小提琴輕聲地奏出,它那像搖籃曲一般均勻晃動的音型,使人感到如同靜夜里愛情的隱隱私語似的。在 呈示部的結尾,可以聽到豎琴的一連串均勻的和弦,情緒十分安謐,這時抒情主題的片斷在大管和英國管上的對答溫柔而且親切,具有夜曲的性質。就這樣,呈示部逐漸在這南方恬美的夏夜中消逝了。這首序曲的發展部由樂曲的第一主題引子的圣詠主題構成,它十分精練簡潔,但非常戲劇化。在這里,圣 詠的主題已經不代表勞侖斯神父的形象,它一次次地在法國號上發出越來越兇險不祥的聲音,它的不協和的和聲,夾雜著弦樂器的狂暴的樂句,特別是宿仇主題帶來 的那些不可遏制的緊張的叫喊和格斗,使這圣詠主題完全變成一種殘暴的惡勢力的象征。
再現部并不是呈示部的簡單重復,是形象發展的下一個更高的階段。在這里,第一主題的再現有所壓縮,為的是讓愛情主題有充分發揮的余地。隨后,主題出現的次序也有變化:我們首先聽到的是那個補充性的“喁喁私語”的旋律,在此之后愛情主題的幾次呈現比前更寬廣、更擴展——開 頭它由弦樂器奏出,滿懷著熱烈之情,而在第二次陳述時,由于出現緊張地反復的節奏型和新的動機,音樂重又現出不安的色彩,接著它又以全副力量出現在弦樂器 上,這時候,它成為一首明朗的愛情頌歌,熱情地肯定了人的感情的美,事實上,整首序曲正是在這高潮中才最充分地體現出作品的思想含義的。但是,這歡樂的瞬 間卻被突然闖入的仇恨主題的音調破壞了,現在,重又是仇恨同圣詠主題的戲劇性發展,愛情的主題完全被撇棄一旁。
尾聲起著總結整個作品的作用,是對死去的悲劇主人公的贊頌,它清楚地說明了愛情比死亡更強有力。定音鼓的渾濁不清的擊奏和低音提琴的撥弦,提供了葬禮行列的步調背景,而在此之上由大管奏出已經改變形貌的愛情主題,乃是對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痛的回憶。隨后在木管樂器上出現的圣詠式音調,是引子主題的另一個變形,它同樣也有豎琴的柔和的琶音和弦相伴,這里,可以理解為人們對死去的情侶的祝禱,也可以看作勞侖斯神父在羅密歐與朱麗葉死后再一次出場?,F在,小提琴在豎琴和弦的伴隨之下,從高音區莊嚴、明朗地奏出愛情的主題,它驅走了悲傷的情緒,平息了兩個家族的世仇,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尸體面前,蒙太古同凱普萊特和解了。這首序曲以全樂隊強有力的幾聲轟擊作為結束,它只不過又使人回想到過去那沒完沒了的殘酷格斗而已。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