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文案:(聲明:文案均由授權方提供,并不表示一聽贊同其立場或觀點)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1791年秋天,莫扎特曾對妻子說:“我想為自己寫一首安魂曲?!辈涣虾芸鞈?,瓦爾茨格伯爵來請他作一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莫扎特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部作品的創作中,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寫到:“…你知道,創作對我來說至少不比休息更累,況且我也不能無事可作。我預料有些事情將在我身上應驗。鐘聲響了,我只能用標點符號向你表示…”。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沒能完成這部富于人道主義色彩的作品,這果然成了他為自己作的安魂曲,最終由他的學生蘇斯邁爾根據他留下的手稿續完。他死在35歲那年,生前的天才聲譽和奢華生活都沒有了。只有他的音樂,沒有一絲傷感,充滿陽光、歡樂。
莫扎特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傳統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詞,非常真摯、動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窮極潦倒之時,在他的音樂中也一直沒有痛苦,而只有純凈的歡樂。這部臨終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種在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
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個部分,分別是:進堂詠(Introitus)、垂憐經(Kyrie)、繼抒詠(Sequenz)、奉獻經(Offertorium)、圣哉經(Sanctus)、贊美經(Benedictus)、羔羊經(Agnus Dei)、領主詠(Communio),繼抒詠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號角響徹四方(Tuba mirum)、威嚴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穌(Recordare)、羞慚無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奉獻經包括主耶穌基督(Domine Jesu)和牲品與祈禱(Hostias)。莫扎特在寫到Lacirmosa的第八小節時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樂、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幫他將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學生蘇斯邁爾(Sussmayr),但主要是蘇斯邁爾之功。蘇斯邁爾的確才情不足,連莫扎特本人也認為他比較笨。但莫扎特在臨終前曾對蘇斯邁爾有所交代,而且我個人認為蘇斯邁爾續貂并非狗尾,還是基本體現了莫扎特在前一部分的風格,垂憐經的賦格在末樂章重復出現更是莫扎特本人親自要求的。
本專輯因版權原因或者內容問題不提供試聽與下載.